张昊果,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QMES)2021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毕业生,现为东京大学生物材料专业博士一年级学生。他以卓越的学术表现活跃于国际舞台,累计在3个国际学术会议完成高质量口头报告,荣获日本造纸学会第91届研究发表会“青年科学家优秀报告奖”(Outstanding Presentation Award for Young Scientists),并有2项专利技术进入审核阶段,展现了QMES学子的创新实力与国际竞争力。

从迷茫到笃定:QMES赋予的成长试炼场
回顾本科生涯,张昊果坦言,学院多元包容的学术生态为他提供了重塑自我认知的契机。初入大学时,他曾因脱离应试教育模式陷入短暂迷茫,但QMES丰富的学术资源与开放的学习环境让他重新找到方向。通过与本科生导师的深度交流、海外研学项目的视野拓展以及专业课程小组的学业支持,他实现了从大一年级濒临挂科到大三年级专业排名跃升至第4的逆袭。这段经历不仅让他重拾科研信心,更帮助他厘清了“被动适应”与“主动热爱”的界限,最终坚定选择了生物材料科研领域。张昊果感慨:“学院像一座安全的‘成长实验室’,允许试错、鼓励探索,让我在多元文化中真正认识自我。”
国际化平台筑基,助力全球科研启航
张昊果特别强调,QMES的双学位体系与全英文教学模式为其海外深造打牢基础。东京大学教授在面试中表示,其流利的学术英语表达与清晰的逻辑思维成为令其脱颖而出的关键优势,而这正源自学院四年沉浸式英语学习历练。此外,一流大学的学术声誉与学科背景,以及学院组织的海外实践活动,均令张昊果受益匪浅。

跨界融合:用艺术思维赋能科研表达
在深耕生物材料研究的同时,张昊果积极拓展3D建模与美术设计技能。他将这一跨界探索追溯到学院“鼓励创新、尊重多元”的文化熏陶。通过将建模技术应用于学术报告,他成功将复杂的机理与结构可视化,结合美学排版设计显著提升科研沟通效率。他表示跨学科思维正是应对AI时代科研挑战的“软实力”,而QMES始终倡导的“开放学习观念”为自己提供了自由探索的土壤。

方法论沉淀:从学院到世界的科研工具箱
张昊果总结出一套独特的科研方法论,其核心来源于QMES培养的学术思维:
● Case study总结学习法:通过系统搜集同类问题案例,提炼成功经验边界与解决路径,预判研究成本与知识需求,形成高效学习闭环。
● 设计-验证循环:强调科研创新与风险管控的平衡,以科学设计保障idea原创性,通过快速验证降低试错成本,推动研究向可落地方向迭代。
这些方法的形成,与学院注重“理论-实践-反思”螺旋式提升的教学模式密不可分。QMES的导师团队曾引导他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验设计,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工程思维能力。
校友寄语:感恩试错空间,致敬成长沃土
“QMES最珍贵的馈赠,是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勇于尝试的机会。”张昊果感慨道。从大一学业低谷的迷茫青年,到如今在国际高水平会议自信发声的科研新锐,他始终铭记学院师长友人的勉励与支持。那些包容成长的日夜、导师的耐心指引、同窗的协作共进,共同构筑了他直面挑战的勇气与底气。
作为QMES优秀校友代表,张昊果的成长印证了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及成效。未来,学院将继续以全球视野与创新精神赋能广大学生,助力更多学子在世界科研舞台书写中国青年的卓越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