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泽邦,教授,博士生导师,玛丽女王工程学院《金属1-变形与强化》课程负责人。2012-2018年求学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师从Fionn Dunne院士,先后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理学硕士、博士学位,2018年9月通过西北工业大学翱翔海外学者计划引进回国。主要从事先进塑性成形技术与疲劳寿命分析研究,利用多尺度建模仿真与多尺度原位力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在高性能合金塑性变形机理与疲劳失效预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面上/青年、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项目,研究成果在本领域TOP期刊Int. J. Plast.等发表论文50余篇。
从帝国理工走来,把科研带进课堂
“帝国理工学院是我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起点。”在郑泽邦教授看来,英国的教育理念强调逻辑思维、批判性分析和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而这些正与中外合作办学理念高度契合。“我经常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基础理论知识,激发科研兴趣与探索热情。”
全英文授课,让“非母语”也成为优势
《金属I:变形与强化》作为一门全英文学科专业课,郑老师深知语言可能带来的理解障碍——因为他也曾是一位在英国留学的“非母语学生”。“所以我会把复杂理论分解讲解,配套针对性的练习题;课堂鼓励提问,课后答疑解惑,必要时辅以中文帮助学生过渡。”郑老师说,希望学生能逐步建立起面对英文专业课的自信。
课程内容每年更新,教学讲义已迭代五版
作为课程负责人,郑老师深知本科教学对“讲义质量”的依赖。他说:“过去六年,我几乎每年都会更新讲义内容,从知识逻辑到案例细节,力求更贴近学生的理解节奏。”此外,针对课程中涉及的复杂计算,他不断扩充习题库,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理论与应用。
教学相长,从学生视角重新理解课堂
“我一直把自己也当成‘在学习的学生’。”郑老师在教学中强调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设计讲解逻辑与课堂节奏。他常常在课下与学生交流学业或留学规划,轻松的互动氛围让学生更愿意表达真实困惑,也推动了课堂上的深度思考。
案例教学,让理论“落地”
在授课中,郑老师特别注重用工程实践的案例“落地”理论知识。
“比如讲晶体结构、位错强化时,我会结合航空航天中的实际工艺应用。”他希望学生在课堂中就能建立“理论—实践—创新”三者的联系,逐步形成工程思维。
教师寄语:好奇心与规划力,一样重要
对于希望出国深造或投身科研的学生,郑老师提出两点建议: “一是尽早建立科研素养,培养文献阅读与实验模拟能力;二是保持对前沿问题的好奇心,同时要有清晰的目标和规划,包括语言、科研背景和申请节奏。”
从讲台到实验室,从个人科研到课程建设,郑泽邦教授始终以“在学习的姿态”,陪伴和引领学生在中外融合的教育体系中,走向更高远的学术与人生舞台。
(文字:郑泽邦、张佳玉;图片:郑泽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