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建喜,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玛丽女王工程学院《高分子失效》课程负责人。《摩擦学学报(中英文)》期刊青年编辑委员会委员、《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期刊青年编辑委员会委员、《Coatings》期刊客座编辑、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化学会会员。主要参与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陕西省重点研发项目1项、粤桂联合基金项目1项、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2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1项、企业横向课题2项。近年来,围绕功能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多孔纳米材料、软物质合成与工程应用方面的关键技术与基础科学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研究工作在PNAS,Adv. Mater.,ACS nano,Nano Letters, Nano Today, Angew. Chem.,Adv. Funct. Mater.,Nano Research, Chem. Eng. J.,Chem. Mater.,Opt. Express,Small 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80余篇。
课程建设:连接理论与工程应用
刘建喜副教授负责的《高分子失效》课程,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重要核心课。这门课程衔接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填补了材料性能研究与失效防控之间的教学空白。课程不仅介绍老化、裂纹、应力腐蚀和蠕变四大失效机制,还结合断裂参数理论,解析航空航天与装备领域的典型案例。课堂上,刘老师鼓励学生们主动思考材料失效背后的微观机理,并结合团队讨论提出改进设计方案,从而真正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不仅理解了知识,更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际经历:为课堂注入跨文化视角
作为曾在美国西北大学、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的学者,刘建喜副教授将国际科研前沿的视野和方法引入课堂。他在实验教学中推行“数据驱动”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用严谨的建模和分析来支撑结论。他还注重结合学院的跨文化办学环境,借鉴中外教育模式,探索形成“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实践创新”的教学路径。这样的尝试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学术深度,也培养了他们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适应力和交流力。
成长动力:科研热爱与育人初心
从求学到科研再到教学,刘建喜副教授始终保持着科研的热情。他提到,科研路上的动力来源于早年在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接触到的老一辈科学家精神,以及在海外学习过程中对未知世界的不断探索。无论是在实验室里熬夜攻关,还是在教学一线面对学生的疑问,他都坚持不断学习、不断突破。他认为,科研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能够走下去的秘诀就是“热爱与坚持”。学生的进步与科研成果的涌现,更成为他不断前行的重要激励。
科研与应用:推动学科发展 服务国家需求
在科研上,刘建喜副教授聚焦功能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与复合材料等方向,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他强调,科研创新与工程应用从来不是孤立的两端,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整体。依托学院的平台,他希望将科研成果不断转化为教学资源,把前沿研究与课堂训练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站在更高的起点上理解材料学科的价值和意义。
给同学们的寄语
在谈到对同学们的期待时,刘建喜副教授寄语“要有理想、有目标、更要有专注和坚持。”他鼓励同学们在学习和科研中要保持定力,不因一时的困难或挫折而轻言放弃。科研之路并没有捷径,唯有积累与坚持,才能走向真正的突破。他希望同学们既要仰望星空,敢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也要脚踏实地,把每一次实验、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正如他常说的那样:“科研的价值不仅仅是论文的发表,更在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推动学科进步、服务国家发展。”
刘建喜副教授用自己的科研实践和教学探索,诠释了一名高校教师的责任与担当。他让同学们看到,科研不是孤立的实验,而是服务社会与国家的实践;成长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靠热爱与坚持一步步走出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