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芳,西北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宾州州立大学访问学者。玛丽女王工程学院《弹性体材料》课程主讲教师。现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超声材料科学与技术分会理事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能源转化器件、智能传感器等关键材料的调控制备,有机无机功能材料的绿色合成。累计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作为主要人员参与其他重大国家级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防技术基础项目2项。近年来在Small, Ultrasonics Sonochemistry,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等材料及化学领域主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获陕西省技术发明奖1项(第四完成人)。多次受邀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
一门课程,承载中外合作办学的使命
《弹性体材料》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自2017年设立以来,由中方课程负责人、时任院长孔杰教授和QMUL工程与材料科学学院副院长James Busfield教授共同建设,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陈芳教授介绍,这门课程既立足国家先进弹性体材料的发展需求,又紧密对接国际科技前沿。课程设计从工程应用出发,围绕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四要素”,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
在课堂上,学生们通过案例化的学习方式,经历从制品设计、工艺优化到质量检测的完整过程,逐步形成全流程解决工程问题的高阶思维与自主研究能力。课程的全英文授课,不仅帮助学生提升学术表达与专业交流能力,也让他们在跨文化氛围中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
教学创新:数字化与科研素养的结合
在教学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弹性体材料》课程不断引入新理念。近年来,教学团队尝试将数字化素养、批判性思维与科研素养的培养有机融入课程。例如,在田楠老师领衔的探索中,设计了“大模型辅助设计高分子链构象可视化”的半开放式探索式实验项目。学生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从英文经典文献的研读,到数字技术建模与可视化,完整经历科研式的训练过程。
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检索、数据分析和编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质疑意识、论证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在这样的课堂中,数字技术赋能、真实问题驱动、跨学科合作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外合作教育在课程育人中的融合与创新。
科研反哺教学:让前沿走进课堂
作为长期活跃在科研一线的学者,陈芳教授的研究方向涵盖能源转化器件、智能传感器以及有机无机功能材料。她将这些科研积累带入课堂,构建了综合案例库,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与检测数据出发,逆向推导材料性能背后的原理。
课程中,她设计了如固体火箭发动机用弹性体材料、柔性自适应传感器结构设计等案例,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也帮助他们认识到材料科学与国家重大需求、科技前沿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她还将航空航天材料的发展史与学校科研实践故事融入课堂,让思政育人理念在全英文课堂中自然生动地实现。
国际经历:跨文化理解与教育自信
曾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访学、并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声的经历,让陈芳教授深刻体会到开放与包容的重要性。她说:“语言能力并不是唯一的收获,更重要的是在多元教育实践中学会理解不同文化、回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在玛丽女王工程学院的六年教学中,她先后与700余名学生同行。通过持续的课堂观察和跨文化交流,她逐渐形成了一套面向多元学习路径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自信表达、跨文化沟通和学术探究中收获成长。这份国际经历与跨文化理解,也让她在中外合作课堂中游刃有余。
给学生的寄语
展望未来,陈芳教授希望同学们能充分利用中外合作的平台,拓展国际视野、理解多元文化,同时培养严谨的科研精神和扎实的工程素养。她勉励学生们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和挑战,把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在跨文化的学习环境中成长为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担当的创新人才。
她的课堂不仅传递着最新的科研成果,也承载着对学生成长的关切与期待。作为玛丽女王工程学院教师队伍的一员,陈芳教授用专业与热情诠释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她的努力不仅推动了课程建设,也为学院探索中外融合育人的道路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字:陈芳、张佳玉;图片:陈芳、张佳玉;审核:王永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