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

加入收藏 校友网 English

欢迎访问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

加入收藏 校友网 English

学生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事务 >> 学生风采 >> 正文

聚焦可持续发展 调研荒漠化治理--玛丽女王工程学院“绿野瓜踪”暑期社会实践队暑期调研纪实

时间:2019-09-03 浏览量: 作者: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之癌”,是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退化现象之一,威胁着10多亿人的健康和生计。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又一次向世界展现了中国荒漠化治理方案,曾经的毛乌素沙漠正在加速变成毛乌素森林,面积约4.22万平方公里的荒漠即将被消灭。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在沙漠腹地,榆林这座“沙漠之都”变成了“沙漠绿洲”。

为聚焦可持续发展,深入调研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状况,2019年8月底,在校团委大力支持下,由玛丽女王工程学院丁静老师带队,学院叶浩函等11名同学组成的“绿野瓜踪”社会实践队赴陕西省榆林市进行实地调研和实践,了解土地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分析气候变化、放牧结构和畜群结构与荒漠化的关系以及造成土地荒漠化的原因,为我国实现绿水青山的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目标贡献力量。

8月18日上午,实践队到达位于榆林市空港生态区内的榆林市林业展览馆,详细了解榆林荒漠化治理的前世今生。榆林林业展览馆总面积3528平方米,俯瞰呈树叶状,五片相连。展览馆犹如一双手,五个手指分别代表建设厅、沙漠厅、生物厅、产业厅、4D影院等五个主题馆。手掌底部是一块刻有“治沙赋”的浮雕,简明向参观者介绍了榆林治沙的宏伟蓝图。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在展厅领悟了榆林治沙精神,认识了三位榆林地区治沙英雄——牛玉琴、石光银、李守林,欣赏到描述榆林地区环境变化的巨幅壁画“北治沙”。

在参观过程中,队员们深刻感受到榆林各地过去与现在的生态环境情况及政府的治理成果,感叹榆林巧妙地借助三北防护林工程带来的契机,初步形成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特别在沙漠厅,队员们对沙漠治理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代表人物由衷的敬佩:三十七年如一日坚持种树的牛玉琴、开辟治沙新模式的石光银等治沙英雄们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通过对林业展览馆的参观,同学们深刻理解到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矢志不渝,开拓创新的榆林治沙精神。在一辈辈治沙英雄的指引下,榆林人民打赢了这场治沙攻坚战,用扎实的治沙工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用勤劳和智慧打造更加美丽的新榆林。

18日下午,实践队在榆林针对沙漠化和环境保护方面,围绕市民对沙漠化的了解程度、对当前环境状况的态度、在实际行动上的支持程度这三个方面对市民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人认为榆林的环境相比前几年有好转,并对政府在改善土地荒漠化方面做出的努力表示满意。

8月19日,实践队来到靖边县牛玉琴治沙展览馆,受到治沙女杰牛玉琴老人的热情接待。在牛玉琴孙子带领下,队员们参观完展览馆,并对牛玉琴女士进行了专访。

——牛玉琴的治沙初心是什么?

——吃饱肚子,过上好日子,让娃娃们能穿上新衣服。

注视着她的眼睛,仿佛看到了当年筚路蓝缕的历史:

她站在一片狼藉的种植地前,沙尘暴呼啸着宣告着第一次试验的失败告终,将4500元的筹款成果付之一炬;

缺钱,变卖家产,住进沙窝;缺人,雇请民工;缺水,人背驴驮;

誓与黄沙抗战到底,终于迎来第一道曙光,植被在荒地上成活;

父母疾病缠身,子女尚且年幼,一个人要扛起一片天;

但初心未改,继续带领家人投入到治沙事业中去;

一次次总结经验,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治沙方法,筛选出了合适的沙漠植物;

由原先形影相吊的“一颗树”到现如今遍布沙漠的2800万颗的树,沙漠已成沙地,绿色已成为主色调,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那段历史。

困难重重,一开始栽树,没有技术,只能靠不断试验总结出来的特定模式栽。甚至还有人质疑她的行为,嘲笑她愚笨,但她却说“借一片荒沙,还大家一座绿洲”。她用行动诠释了“虽千万人,吾往也”的蕴意。“不管干什么事情,都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当时我们家不仅承包了治沙种树项目,而且还要赡养老人。我没有靠山,我自己就是靠山,靠自己靠得牢靠扎实,靠别人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

当问及为什么不举家搬迁时,牛玉琴说:“如果我们走了,那这个地方就保不住了,沙进人退,所以我们下定决心把一生都放在沙漠里,一定要把沙漠治理好!现在,这里三四年没见个沙尘暴,也没见到大风”,说到这,她开心地笑了,这笑容里,流露的是梦想实现的喜悦,是饱经风雨艰辛之后终于迎来美好生态环境的发自内心的快乐。

她甚至还将自己的儿孙的名字里都取上“林”字,大概是予以一份薪火相传的嘱托。如今大四的孙子,正在钻研林业知识,继续成为绿色的守护者。

采访结束后,牛玉琴老人家激励我们要好好学习,勤劳致富,把家乡搞好,报效祖国,报效母校,报答父母。

8月20日,实践队来到靖边治沙试验站,详细了解治沙新品种,如蛋白桑,樟子松等植物的特性和生长情况。试验站主任告诉队员们,蛋白桑是我国桑产业中效益较好的新型品种,区域适应性强,具有潜在的生态价值和饲料价值;樟子松为喜光性强、深根性树种,能适应土壤水分较少的山脊及向阳山坡,以及较干旱的砂地及石砾砂土地区,同时耐寒性优秀,可以很好地适应陕北地区寒冷干燥的冬季。

随后,实践队全体成员按计划前往毛乌素沙漠。由于毛乌素沙漠覆盖的范围较大,所以实践队决定前往两个不同的地点分别进行考察。从早上起一直小雨作伴,使得本就不好走的沙路变得更加泥泞不堪,队员们搭乘的汽车也不得不在距离目的地1.5公里之外的地方停车。一路走来大家脚上都沾满了泥,最终见到了毛乌素“沙漠”。经过多年的治理,如今的毛乌素沙漠已经不适合再被称为“沙漠”,满眼望去尽是绿色的植被,地表基本已经被灌木和草覆盖,并有许多的松树与杨树,极少见大片的裸露沙地,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在未来随着树木灌木的进一步成长,固沙与改善土壤的功效会更棒,风沙会进一步减少。

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在充实的工作和忙碌的奔波中悄然流逝,实地调研给同学们留下了对沙漠化治理的无限思索,问卷调查也提升了同学们探索社会的胆识和交流能力。此次社会实践,帮助同学们亲身体会到了环境治理的不易和保护环境的势在必行,激励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觉注意自身行为,为美好家园贡献自身力量。

文:“绿野瓜踪”暑期社会实践队

图:“绿野瓜踪”暑期社会实践队

审核:陈俊

版权所有 © 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  ICP备案号:陕ICP备05010979